image taken from: api.ning.com/files/O-iKfvl4*QgY3...girl.jpg
她的名字是瑪麗娜恩道(Marina Undau),她住在砂拉越內陸的斯里阿曼,她的父親是伊班人。
17歲的瑪麗娜,從來沒有對自己的身份感到懷疑:她是伊班人,大家認為的砂拉越土著。
她考取大馬教育文憑(SPM),獲得9個A和1個B。以全國水平衡量,或許不算頂尖,但是,在教育資源短缺的東馬內陸地區,這是了不起的成績,是家族的榮耀。
在大馬的扶弱政策之下,瑪麗娜應該獲得特別的照顧,她應該比西馬資源和條件優厚的土著,更有資格被送到國外深造。
然而,她沒有這個機會。
她是個謙虛的女孩,她唯一的心願,就是能夠進入本地的大學預科班(Matrikulasi),以便一年後可以升上大學。
這是一個很謙卑的心願,以土著學生考得如此成績,要進入大學預科班,簡直是輕而易舉。
然而,她的申請被拒絕了。
理由:她不是土著。
教育部審核她的背景時,發覺她的母親是華人,因而認為她不具土著資格,把她排除在大學預科班之外。
她的父親幾次上訴,都被駁回;說你不是就不是,我們是按照規矩來做事。
瑪麗娜傷心莫名。只因她是一個混血的伊班人,血統不夠純正,所以,她不能進入大學預科班。
她不瞭解馬來西亞的種族政策,她不清楚西馬的官僚作風,她不明白她是種族主義底下的另一個犧牲者。
有誰能夠告訴她,以扶弱為名的土著政策,為甚麼不能照顧一個生活在惡劣環境之下,卻積極努力,想要改變命運的伊班/華裔子民。
難道她不是真正需要照顧,而且值得照顧的弱勢群體嗎?
如果一種扶弱政策,不能真正的去幫助需要照顧,值得照顧的人民,那麼,這種扶弱政策,還有甚麼存在的意義!
或許,當這個事件被帶到政治高層時,會有網開一面的機會;對於政治人物而言,施予小惠並不困難,而且還能得到寬宏大量的美譽。很多的爭議,不都是這麼“解決”的嗎?
但是,問題在於這個封閉和腐朽的制度。它繼續浪費國家社會的資源,它繼續扼殺年輕聰慧的人才,它繼續消耗公平和正義的價值。
它也繼續在分裂這個國家。
星洲日報/馬荷加尼‧作者:鄭丁賢‧2009.11.04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